商业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商业 > 中华文化为什么伟大——记廖彬宇先生讲《论语大义》之“知学”
  • 腾讯创作者生态的前车之鉴,能否支撑《元梦之星》逐梦UGC?

    腾讯创作者生态的前车之鉴,能否支撑《元梦之星》逐梦UGC?

    发布时间:2023/09/24

    近期,腾讯以“天美乐园”的特别形式公布了新作《元梦之星》,宣告正式入主派对游戏赛道。过去,派对游戏在国内市场份额较小,直到《糖豆人》《香肠派对》《蛋仔派对》等作品引发用户和市场的高度关注,整个赛道才...

  • 普悦智能,专注净水,为渠道经销搭载新引擎!

    普悦智能,专注净水,为渠道经销搭载新引擎!

    发布时间:2023/08/28

    稳步推进:祝贺普悦智能(北京联营公司)第一轮股东入股签约圆满成功! 2023年8月18日,浙江普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联营公司——北京普悦京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总经理宋玉财的热忱推进下,成功签约了五名销售/服...

  • 新鸿基地产园区中心封面地标, 苏州环贸汇众盼而至

    新鸿基地产园区中心封面地标, 苏州环贸汇众盼而至

    发布时间:2021/12/28

    当苏州迈向全球都会序列之际,当苏州园区盛启一城想象之时。实力港企新鸿基地产携苏州首个超高层多业态综合体住宅——新鸿基地产苏州环贸汇澎湃而来,势将为苏州高净值投资人群挚献园区中心CBD地标之作,擎领苏州未...

  • 看图操作,三步即可开通微粒贷

    看图操作,三步即可开通微粒贷

    发布时间:2021/12/01

    ​微粒贷是由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推出的一款小额信贷产品,具有无抵押无担保、随借随还等特点,深受大家的喜欢。在此,小编结合官方资料,为想用微粒贷却不知怎么开通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。微粒贷开通 第一...

  • 英国与快速反应小组一起抗击冠状病毒

    英国与快速反应小组一起抗击冠状病毒

    发布时间:2020/04/01

      英国政府宣布了新的措施,以打击虚假的COVID-19在线信息的传播,包括建立专门的专家小组来处理错误信息。 新成立的快速反应小组将在英国内阁办公室内部运作,并将研究应对互联网上“有害叙述”的方法-解决“...

  • 微软即将吸引消费者-但Skype仍将保留

    微软即将吸引消费者-但Skype仍将保留

    发布时间:2020/03/31

      微软今天宣布,今年晚些时候,它将推出Teams的基本消费版,即类似于Slack的文本,音频和视频聊天应用程序。就像Microsoft所喜欢的,您的个人生活团队将使用许多工具,这些工具将使家庭和小组更轻松地组织...

  • 安全漏洞暴露了共和党选民公司的内部应用代码

    安全漏洞暴露了共和党选民公司的内部应用代码

    发布时间:2020/03/31

      一家专供共和党政治运动使用的选民联系和拉票公司,错误地在其网站上留下了未经保护的应用程序代码副本,供任何人找到。 Campaign Sidekick公司通过iOS和Android应用程序帮助共和党竞选活动布署其选区,这...

  • 在宾夕法尼亚州,州酒商店仍然关闭,人们越来越口渴

    在宾夕法尼亚州,州酒商店仍然关闭,人们越来越口渴

    发布时间:2020/03/31

      随着美国人渴望长时间的自我隔离,白酒业务的销量激增。根据尼尔森(Nielsen)的数据,到3月中旬,这一增长已经比去年同期高出26%以上。但是,联盟中至少有一个州与这种趋势背道而驰,而且与消费者的意愿无...

中华文化为什么伟大——记廖彬宇先生讲《论语大义》之“知学”

发布时间:2018/01/11 商业 浏览次数:1042

来源:中国网
 
 
 
前面讲完了“知志”,现在给大家讲讲知学。这是“儒家31知”的第二个步骤。志愿立了,不是就完结了,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人生好比导航,立志就是设定目的地,有志向的人可以坚毅地朝着这个目的地走。通往目的地的路很多,你可以选择避开拥堵,也可以选择直上高速。怎么选择路?这就是智慧。缺乏智慧,也许会走弯路,但是无论怎么绕,最终是一定能到达目的地的。而没有志向的人就是漫无目的,既费油,又损车,而且到最后还一无所获,一事无成,没有意义。

 
智慧的获得,首先是要通过学习,还有加强修为。这两者都是孔子和儒家极为重视的。《论语》中孔子说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”这就表明了态度。为学和为道,是孔子之所以终于能够“大成至圣”的关键。其实不仅是孔子,道家老子思想的核心,也是“为学”和“为道”。
我在上初中时,我学儒释道易,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籍,老师说孔子是给人类带精神枷锁的,释迦牟尼是宣扬迷信的,老子是消极无为的,《易经》是算命看卦,看这些做什么!我听老师这样说,心里就很为中华文化的前途充满了担忧。为什么呢?因为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,会断送多少莘莘学子的慧命,从此与“道”相违行?另一方面我又担忧,我们国家,连教书育人的老师都在大力批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,说明传统文化的未来岌岌可危,濒临断层,因为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,而已然是普遍现象和常态现象。我们的中学老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,那么在大学里面他们又在学什么呢?义务教育的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丁点《论语》的选句,可是在学习时基本都是当成文学在学,而无关思想。如果把中华传统经典仅仅作为文学来研究,那简直是暴殄天物,是买椟还珠。而这种学习乃至研究方法,则是西方传入中国的。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中华文化,我常常称为“肢解”。把自成系统的巨硕伟大的中华文化,进行五马分尸、大卸八块,令其身首异处,自然面目全非,不是迷信和糟粕才怪。
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,我就萌生了退学之念,想要走一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。因为我觉得,如果我从小学到大学,学了一堆的知识,可是到最后也许连根本的价值观都是错的,我这一生将是多么的悲哀和多么的无可救药!但是现代社会,像这样的人,却是多不胜数。他们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,谈论起任何话题,都显示出博闻强识,然而在人生观、价值观上出了根本性问题却不自知。这样的人,比比皆是。
所以我在18岁那年,发愿十年内要创办一个规模可观的书院,十年期到,真的感受到了“人有大愿,天必助之;人有善愿,天必成之”。四观书院是我在28岁时成立的,四观就是在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上,多了一个天下观。西方文化提出来的“三观”,在中华文化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,《易经》里说的“大观在上,中正以观天下,下观而化也。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,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。”这个大观、中观、下观其实就包含了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我在《平心平天下》里有过论述,大家可以自己去看。这三个观共同指向一个观,叫做“天下观”。天下观是一种真正的智慧,是站在比宇宙还要高的角度统观宇宙全貌的智慧。它既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,也是悲天悯人的大情怀。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也正是中华文化的“天下观”。今天有的学人说古代中国很肤浅,所以提出了可笑的“中国中心论”,其实他这才是对中华文化的肤浅认知。中华文化是关乎天下生民命运归宿问题的终极关怀,他的着眼点不是个体,而是全体,是为全人类谋福祉,是为全世界开太平。正因为中华文化提出了伟大的“天下观”,所以数千年来,始终是“正道不衰,正学不绝”。所以我所希望的四观书院,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三观毁弃的时代,重塑我们的四观精神。

 
这几十年来的情形,社会上无论做什么,都要和经济挂钩,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和尴尬,自然也使我的心愿在实行时变得不够纯粹。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,人就会越来越麻木不仁,无论做什么,都要看有没有回报,有多大回报!会越来越浮躁,急功近利,以前的时代是“谈钱伤感情”,现在是“谈感情伤钱”。一切都为了钱,人就会脱离本位,脱离操守,舍本逐末。学者一旦关注钱,必定做不好学问;医院一旦关注钱,必定抛弃“救死扶伤”的天然……
我们做书院,因为你要影响更多人,书院的成本就要投入很大,开支就要很大,就不得不有一些商业的因素,但是我又害怕将自己的信念变得商业化,所以在两难中推进。
现在的培训公司很多,我们书院的秘书长李雪梅女士,她当年就是办培训公司的,以前我们经常在机场看到的很多很多“大师”的培训光碟,她几乎都是幕后推手。其中有一位“国学应用大师”盛极一时,和雪梅女士合作了一个公司,这位“大师”看重她的营销能力,她看重这位“大师”的世俗影响。雪梅女士经人介绍来认识我,希望能为我出光碟,结果后来她却被我所感染,和“大师”散伙,把公司给关了,专门来书院工作。来了书院,我告诉她,以前搞培训公司那一套,在书院全部收起来,我们脚踏实地,把书院做好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传承发展好。
其实雪梅女士之所以能被我感召,正是因为她在十多年办培训公司的过程中,了解了太多培训“大师”的言行不一与逢场作戏,她一直也想寻求一位真正有发心做文化传承的人。孔子说: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,注定了我们必然会走到一起。在这当中,她经历了无数的锻炼,这些锻炼让一般人都是很难承受的,而她作为一位女性,以超强的承受力承担了下来,还拒绝了很多诱惑,她为书院工作,工资比她十年前还低,压力却很大,因为有很多人是不理解书院这种追求的。这期间还有别的公司,拿几百万年薪聘请她,她不为所动,后来被我无意中了解到,很赞叹她的这种勇气和定力。
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注定是需要一直坚守下去的。只有当你真正感悟了,才能经受得起一切的考验。再大的考验,而当你有了悟性时,都只不过成为一种锻炼。
老师应该是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,这是韩愈在《师说》里面提出的观点。现在是没有传道,只有授业,自己都还在犯迷惑,怎么能给别人解惑?所以对于老师的教育,十分之重要。然而光教育某部分人其实也不行,如果整个社会的土壤坏了,风气坏了,受了好教育的人反而成了另类,很多人内心还会开始不平衡,又会脱离本位。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地方。
话题说远了,我们收回来。
以前读中学时老师批判老子,认为他的思想消极无为,这是不对的。我们不懂一个东西,千万不要妄加议论,孔子说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就是这个道理。老子讲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。
“无为”是老子思想中一个境界极高的概念,这个“无为”的含义类似于佛家的“空性”,类似于《易经》讲的“形而上者之谓道”。如果证到了这个境界,那么也就是等于获得了无上圆满的智慧。
要得到这个境界,获得这个智慧,必须要通过两条必经之路,一条叫做为学,一条叫做为道。为学是不断增加知识,所以叫做“日益”,为道是不断减损欲望,所以叫做“日损”,正能量越增越强,负能量越减越少,就开始进入“无为”的“道”的境界了。一旦得道,那就了不起了,什么都会了。
所以老子的“无为”,是对最高境界的形容。万物都是由天地所创造的,那你能看到天地有什么具体的动作行为吗?看不到,所以就用“无为”来形容这个最高的境界和智慧。但是后人不懂这个道理,就仅仅当成无所作为来理解。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
自古以来,谈如何学习的人很多,学习的方法也很多。这方面说得最丰富的,是佛家,有所谓“八万四千法门”的说法。其实所有的学习方法,都是有为法,只是看你跟哪种方法相应,哪种方法适合你而已。历史学家吕思勉有本书,叫《为学十六法》,就是专门谈怎么治学的。但是吕先生这种方法,从中华文化的视角来看,还不全面,还不透彻,还不究竟,最好的学习方法,是《易经》提出来的。
前两年有位商务印书馆的朋友,送了我一大套书,这套书有七八百本之多,叫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》。我当时一看这么多书,就问,以普通人正常的阅读速度,每天坚持读六个小时的时间,多久能全部读完?朋友说,如果精读的话,差不多要五十年时间。
我一听就笑了。我开玩笑说,假如三四十岁的普通人,从现在算起,开始读这些书,读到八九十岁,当然,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八九十岁,即便活了九十岁,难道这辈子就只读这些书吗?其他事情不用做了。另外,读这样的书,读了后面的,忘了前面的,边读边忘,读完了都无法融会贯通,读这么多的书,又有什么意义呢?
我固然是在开玩笑,但是这恰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担忧的问题。《庄子》里面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也。”就是说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,但是知识是无限的。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,到老死都追求不完。中华文化提出了这个问题,怎 么解决这个问题呢?其实中华文化几千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解决这个问题的,就是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说:“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易简,则天下之理得矣;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”又说:“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。”
《易经》的思想,有一个“三易”原则,所谓三易,就是不易、变易和简易。
不易就是道,只有道是永恒的,永恒就是不变,所以叫不易。当你得道以后,你的境界就是从道这个最高境界的制高点俯瞰一切,这时候所有事物的一切运动、变化你都看得清清楚楚,能够把握关键,提纲挈领、纲举目张。而你能看懂这所有事物发展、运动、变化的规律,这就是“变易”。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方法,所有纷繁复杂的问题,都被你看得清楚,并懂得加以利用和运用这个规律,那么你的智慧就足以创造、驾驭一切,所有的一切在你看来,就变得简单了,这就叫“简易”。
用西方哲学的话来说,就是“物质是运动的,运动是变化的,变化是有规律的,规律是可以掌握并加以利用的”。这一句话说起来很复杂,《易经》就六个字全部表达完了:不易、变易、简易。
说得再通俗点,前段时间有个美国人写了本书,叫《世界是平的》,又吸引了很多粉丝。粉丝们不知道,“世界是平的”这个概念,中华老祖宗早就讲了,“天下太平”、“平天下”,都包含了这个含义,而且内涵更深刻。
这位作者的灵感源于他坐飞机,当他坐上飞机的时候,高山也如同大地,并不显得多么崇高了。
从上往下俯瞰,发现世界是平的,这说明境界高了。而当你达到“道”的这个境界时,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做“平天下”。
从上往下俯瞰,再复杂的事物都变得简单了;从下往上仰视,再简单的事物都变得复杂了。
所以智慧的人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,愚笨的人只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。这就是境界的不同,而导致智慧的不同。

 
当你站在“道”的制高点上俯瞰一切时,你就把所有复杂的变化的事物都看得清清楚楚,也知道怎么样去处理、怎么样去做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成功的。这就是“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”所以说高度提升了,难度就降低了。
这个最高境界的“道”,《易经》称为形而上,超越了所有有形世界、现象世界。但是所有有形世界、现象世界都符合它的根本规律。你只要掌握了这个根本规律,就能放之四海而皆准、就能通达一切事物的本质,能够创造一切事物并驾驭一切事物。这就是中华文化所谓“得道”的内涵所在,可以“以道制器”,并且可以与时偕行,根据不同需要而任意变化,甚至畅通无阻,最后造福世界(《易经》:“形而上者之谓道,形而下者之谓器。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”)。
这个“道”高明莫及,无法形容,也无法描述,所以《易经》称之为“形而上”,老子称之为“道”,佛家称之为“空”。用任何一个领域来形容它,都是对它的狭隘。因为它无形无象,所以能创造出一切有形有象的东西。
这就是中华文化最为伟大的智慧。你只要掌握了这个智慧,就是明了了心法,用这个智慧,想创造什么理论,就能产生什么理论,而且这个理论,都是正确的。
西方的文论,局限就在于太过于具体和精细。应用的时候,按照这个框框去对应,就仿佛使用说明书,很容易上手。但是二十年以后,一百年以后,这些过于具体、过于精细的框框就不适应当时的环境了,因为过于具体和精细,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变通。就必须要推翻了重建,所以西方的科学发展也是如此,科学就是在不断地推翻之前的认知的情形下不断地重建起来的。这叫“推陈出新”。但是中华文化不需要“推陈”,就能够“出新”。
战争发动起来了,《易经》摇身一变,就是最好的兵法。《孙子兵法》里说“水无常势,兵无常形”,而《易经》的思想就是“唯变所适”,只要有用,就随机应变;
当战争赢得了胜利,国家建立起来了,《易经》摇身一变,成为最好的治国理政之学,《易经》的最高追求是“和谐”,所谓“保和太和乃利贞”,治理国家的最高追求也是“构建和谐社会”;
当人们生病了,《易经》摇身一变,就是最好的中医。中医阴阳辩证施治的原理就是源于《易经》……
《易经》摇身一变,可以成为儒家,可以成为道家,可以成为名家,可以成为阴阳家,可以成为纵横家,可以成为科学家,可以成为哲学家……
如果你认为《易经》是科学,那就是对他的贬低和狭隘,难道它只是科学吗?它还有巨大的人文智慧、医学智慧等等;如果你认为《易经》只是可以用来看病,难道它就只能拿来看病吗?
所以不能给《易经》贴任何的标签,一旦给《易经》贴上标签,就把《易经》局限于某个领域了,就是对《易经》的亵渎和贬低。
所以《易经》就是《易经》,冯友兰形容它是“宇宙代数学”、是“一个空套子,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套”。
瑞士最为著名的哲学家、心理学家荣格不无赞叹地说:“提到人类智慧的唯一宝典,首推中国的《易经》。我们今天的许多科学发现,都被后来的发现所推翻。唯有中国的《易经》绵延数千年之久而不变,并且对今天的人类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。”他又说:“《易经》是万有概念的宝库”。
只有愚笨的人,你才需要手把手教他每一步怎么做,对于聪明人,你只需要递个眼神,他就能够心领神会。中华文化就属于这样的智慧,不用给你说很细,你就明白该怎么做了。很多人就会说,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缺陷,太模糊,不具体。这恰好又说错了!中华文化,“放之而弥于天地,收之则退藏于密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它是一种心法,看似无形无相,但是如果你真的需要每一个步骤,它也可以一步一步给你具化、细化出来。这就是中华文化,收放自如、可以放大,可以缩小。
《易经》讲象数理占,象就是无形无相的本体,数就是数序法则,可以细化的;理就是逻辑、理由,占就是实物创造,能落地的东西。从象到占,是一个完整的系统。我在《平心平天下》一书里,也把象数理占分别对应了玄学、科学(数学)、理论哲学和代表了发明创造的科技。
所以中华老祖认为我们没必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那么多书,如果不能融汇贯通,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,那就是书呆子,读十万本书都没有用。中华老祖就让我们用少量的时间,读通少量的经典,一以贯之,一通百通,剩下的时间,就全是行走在“道”上,看什么都能瞬间明白,学什么都能迅速掌握,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立功立德立言,让生命以臻圆满。
这就是中华老祖的良苦用心。
所以今天很多人谈学习,谈读书,要知道最根本的,不是方法,而是追求,人脑不是电脑,要懂得如何把知识变成智慧,而不是成为一个复读机、录音机和电脑硬盘。
所以《易经》里说,“凡益之道,与时偕行”。掌握了这个智慧,明了了这个心法,只要你需要,就能够创造出来,需要理论,就创造出理论,需要器物,就创造出器物。你用这个思想,一百年后,一千年后,都能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进行创造。
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。
爱因斯坦晚年已经有了类似的感悟,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受一个唯一的根本规律所支配,他试图用他的科学的方法来构建这个理论,可惜至死没有成功。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广泛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?因为说不定,在我们听众中就有一个未来的爱因斯坦,也许他会像荣格一样,受到《易经》的启迪,发现新的科学理论呢,也未可知。
我在《平心平天下·传统文化与国家战略》里说过,《易经》是玄学,那玄学到底是什么?玄学是无法形容的圆满的智慧。玄学既包含了哲学和科学,又超越了哲学和科学。所以中华文化永不过时,永不褪色,常用常新,因为它是真正的心法,是伟大的智慧。
《金刚经》说: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。佛法是无为法,《易经》也是无为法,正因为是无为法,所以才能创造各种各样的有为法,创造出千差万别的所有理论。
这才是真正的为学之道。
我们今天都佩服别人“博览群书”,而古人的追求是“学究天人”。如果你学究天人了,也自然能做到“博览群书”。但是“博览群书”,未必能够“学究天人”。
前面我们谈到过英国哲学家罗素的《中国问题》一书,其中对中西文化有一个比较,谈到了中华文化的三个方面高于西方文化:
第一,人本主义高于宗教神学;
第二,学而优则仕高于贵族血统论;
第三,象形文字高于拼音文字。
人本主义这一条我们论述过了。现在我给大家论述一下罗素所认为的“象形文字高于拼音文字”。为什么要专门讲这个?因为文字是每一个国家、民族思维智慧的基础,也就是说文字可以决定这个国家的思想水平和思维方式。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人民,都是通过本国的文字来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训练。
近代有位饱学之士,叫做辜鸿铭,这个人精通英、法、德、拉丁、希腊、马来等9门外语,获13个博士学位,在欧美国家为西方人宣传中华文化,产生了重大的影响,西方曾流传一句话:“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,不可不看辜鸿铭。”
据说辜鸿铭有次在英国的火车上,倒拿着报纸在看。就有几个英国青年窃窃私语,嘲笑这个留着辫子的中国佬,不懂装懂,报纸拿倒了都不知道。他们以为辜鸿铭听不懂英语,所以谈论得肆无忌惮。辜鸿铭听不下去了,把报纸一折,用纯正的英语说了一句话:英语只有26个字母,汉字千变万化,相比而言,英语何其简单?如此简单的文字,倒着看也就足够了。一席话,说得几个英国英年面面相觑,瞠目结舌。
当然,这只是一个笑话,辜鸿铭的趣事多得很。再给大家讲一个,那时候辜鸿铭已经回到北京了,全北京都已经通上了电灯。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去看望他,发现辜鸿铭根本没开电灯,只点着一盏油灯。伊藤博文忍不住问,现在电灯都已经通上了,怎么还用油灯呢?
辜鸿铭说,别人内心没有光明,所以需要外在的光明。今天是因为你要来,我才点了盏油灯,你要不来,我连灯都不用点。伊藤博文又说,你搞的那一套学问,都是几千年前的东西,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那些东西早都过时了,还有什么用?辜鸿铭说,数学里面几千年前一加一就等于二,难道几千年后就不等于二了吗?
这就是辜鸿铭,非常有趣,有智慧,有风度。
现在我们来讲讲我们的汉字,汉字具体是起于何时很难说,但从甲骨文来看,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也已经有了很完备的体系。尽管后来在经历了外来文明的挑战之后,虽然在不断的变化,但仍然源远流长,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、古老的文字。
汉字的创造显然是源于《易经》的思想,因为《易经》是象数思维,而汉字也是象形文字加上数理笔画构成。汉字从字形上分成上下结构、左右结构、包围结构和被包围结构,这些都是《易经》的阴阳思想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归纳出汉字造字的六种规则,又叫六书,即: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,转注、假借。又称六体,通过音、形、义相互结合,使这种文字充满生机。这是我们中华老祖的伟大杰作,也是对全世界文明所做出的卓越贡献。
人类的文字其实就是两大类,一种是拼音文字,它走过了象形、表意,表音的过程;另一种就是象形文字,例如汉字。拼音文字现在是世界语言的主角,但是在古罗马解体之后,古拉丁语逐渐消亡,欧洲各地的人用拉丁字母拼写自己的方言,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意大利语、西班牙语、葡萄牙语、法语等等。欧洲以不同的方言分化成三十多个国家。所以英国人和西班牙人虽然是同一个祖先,现在却都不认识对方的文字,也听不懂对方的语言。今天的英国人,如果不借助翻译,根本无法阅读《荷马史诗》。
但汉字却不是这样,尽管中国有56个民族,各地还有各地的方言,但因为文字统一,几千年来,无论国家怎样变化,却始终能够最终保持文字的统一。一个北京人虽然不懂粤语,但仍然可以在广东生活自如,初中以上的人,大体能读懂《史记》、《论语》。汉字让中华民族具有经久不衰的凝聚力。也可以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,只要汉字在,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再有下一个五千年、一万年……
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,所以汉字也形成了书法,古往今来,产生了甲骨文、大篆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和草书。通过书写,提升自身的修为和修养、艺术气质和精神内涵。今天,能写书法作品是一种光荣,全世界也唯有大中华有书法之说,书法之美,如诗的含蓄,如琴的典雅旷达,如棋的变化,如画的优美,如山的厚重,如水的奔腾,如花叶的绽放、飘逸,如风的潇洒……西方人的拼音文字,随你怎么写,就是没有这种将思想、境界、自然、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的书法的产生。文字,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情趣所在与修养所在。
不过,在进入信息时代后,由于计算机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发明的,“汉字不科学说”又大肆散播开。更有甚者说,用拼音文字取代现在的方块字。其实,在近代中国就有著名的文化学者建议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,认为汉字阻碍了中国人的思维,是万恶之源!提出了所谓“汉字不灭,中国必亡”的口号!真是令人悲哀!然而天佑中华,汉字逃过一劫,没有消亡。到了近些年来,有科学家又意外发现,汉字音形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比拼音文字有更大的优越性。例如在输入计算机上就比拼音更有优势:一是输入方式多,拼音文字只有拼音输入一种,而汉字则有拼音法、拼形法和代码法等多种;另外就是输入速度快,由于汉字字形差异大,词汇没有形态变化,所以输入速度远高于拼音文字。这充分证明了,好的东西,任你怎么污蔑,他到底就是好的。“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!”汉字落后论,可以休矣。
另外还有外国心理学家提出来,学习汉字和书写汉字有助大脑发育和心智的发育。
为什么这样说?因为汉字能够让人的语言和思考速度变快。
中国人的“声音种类”比英美人多。通俗地讲,声音种类,就是能够发出多少种声音。普通话的一个汉字是一个声音,英文的一个单词是若干个声音。
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音调,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×20=400个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声音对应一个事物,那么,英语的400个声音只能表达400个事物。这400个事物之外的事物,如果要表达,就只能靠声音的重复才行,用2个或者3个声音表达。普通人的一个声音约需四分之一秒。可见,英美人要表达401种事物,就需2个声音,耗时二分之一秒。而中国人表达1200个事物,只需一个声音,耗时四分之一秒。
相同的时间,思考速度快的人,自然能够思考更多的问题,当然也就更聪明。中国人最聪明的原因就在这儿,这是中华民族的先天优势,要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先。还不仅仅是思考速度的问题,还有取类比象的哲学问题,汉字同音同义、同形同义,这种思维源于《易经》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的原理,让你懂得用“取类比象”的思维思考问题,就会发现万物关联、宇宙全息的思想和原理。
我记得在初中时,课间十分钟,我和同学在讲台上玩,看到桌上有一张报纸,报纸被一摞书给压着,就露出了一角,角上正好写着“云南大学生马加爵”几个字,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马加爵这个人。当我看到“马加爵”这三个字时,我的脑海里面呈现出一幅图画,我瞬间脱口说了一句,不好。这个马加爵要坐牢,搞不好还要被枪毙。同学很惊讶,问我为什么这样说。我说,马吃饱了,就会给马嘴装上嚼头,这样马就不能乱啃东西了。装上嚼头接下来就会被关进马圈,关进马圈就是“坐牢”的意思;马加爵也是马家绝的谐音,马家都要死绝了,不是“枪毙”的意思吗?同学和我赶紧拿出报纸,果然报道的就是他杀人的新闻事件。同学问我,那他为什么还能读大学呢?还能获得奥数奖呢?我说,因为字面意思很好啊,加官进爵啊。
后来我经常用这种方法进行思考,发现非常非常有意思。这种全息对应的思维,只有汉字可以启迪你去进行这样的思考,思考着思考着,有一天你就能悟出很多的哲学的内涵来。这种触类旁通的思维,是汉字的独有特色!进而用这种方式,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去参悟,这也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。我常说,为学的境界,低层次叫做学,别人怎么教你怎么学,高层次的境界叫做悟,“悟”字是一个竖起来的心,加一个我字。我的心竖起来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参,这就是“悟”。孔子讲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知者”就是这个道理。是为学的三重境界:知之就是纯粹为了知道而知道,今天的教育体制,我们青少年们读书,大多数是为了考试考好拿文凭、找工作所以才读书,甚至连家长和老师也是这样引导。于是读成为一种痛苦,是为了获取文凭、找工作而读,能不痛苦吗?所以一旦拿到文凭、找到工作,从此不再读书;第二重境界是好知,对宇宙人生开始产生了好奇,产生了浓郁的兴趣,拦都拦不住,用西方的话说,就是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我当年学《易经》时,被全校批判,我也照学不误,因为《易经》太博大精深了,太吸引人了,到后来完全“我行我素”,非一直钻研下去不可,任何人都阻挡不了;第三重境界,是开悟了,随时随地都在感悟,都在参悟,叫做“乐知”,学习是一种生活,是一种习惯,是生命的一部分,感受到无穷的快乐。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境界。如果说“好知”可以让你“举一反三”,那么“乐知”的境界已经到了感受“天人之际”。
儒家为学的三重境界,佛家也有类似的表述,《涅槃经》里有“三兽渡河”的形容,也分别代表了三重境界,如兔过河,浮于水面;如马过河,不及象深;如象过河,深入河底。中华文化的这种思维训练,就让我们能够深入河底,通透圆满。
中华文化的伟大,主要是体现在“大道至简”的思想上。不仅是主张读书只读经典,通经就能致用;汉字也同样如此,用最简单的文字,就能表达最复杂的内容。
近代史上,黄侃和胡适就白话文和文言文谁最优越进行过多次论战和“互损”。直到今天,夸耀文言文的特点几乎都是“言简意赅”,除此别无新意。我26岁出版的《国学旨归》第一辑,是我19岁时开始写的,那时我动了个念,用纯古文的方式来写作。后来发现,写不了,为什么呢?我写了一天,才写了几百字,这样下去,根本不行。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谈何容易。
文言文就是要用简单的文句来表达丰富的内涵,没有很高的境界,是写不了的。读古文,心不静,都读不下去,何况写呢?所以读古文要静,写古文也要静。古文,是修行的法门!写古文,就是一个“自觉”的过程;
再就是,古人的一个“天”字,作者也许只想表达其中一个含义,比如说天然,但是有悟性的读者,竟然能从中能读出无数的含义,可以是天性、天真、天命、天道,甚至还可以用通假的方法,把意思通假到别的地方去。读者受到了启迪,这就是在“觉他”。这种修为发展下去,可能走向“觉行圆满”。
所以,你看文言文,是不是一种“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”的妙法?比凝练,即便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分伯仲,但是比内涵,比厚重,比深度,比高度,白话文是远远不及文言文的。但是,白话文有白话文的好处,方便扫盲,扫盲了,大家培养起兴趣了,有白话文的基础,学文言文也很容易。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,白话文是进阶文言文的基础,我们也要感谢白话文的普及。
继续来谈文字。
现在,英语单词的数量,已经发展过百万的数量了,令人震惊,也令人可怕。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。然而这些庞大的天文数字般的单词,汉字只需要三四千个就足以表达了。背诵几十万的英语单词容易还是认识三四千个汉字容易呢?傻子都知道。
那么为什么英语单词数量如此之多呢?我们来了解下,譬如,英语里猪肉(pork)和猪和肉(pig,meat)没有丝毫关系。猪肉羊肉牛肉(pork,mutton,beef)也没有丝毫的联系。公鸡是cock,母鸡是hen,小鸡是chicken,这就是鸡的一家子。能看出公母和大小吗?
彼此毫无关系,不难发现,英语里的多重名词和它的分解词没有丝毫关联,英语词汇的主体就是这样的。新事物产生了,就产生相应的英文新词,例如火箭(rocket),计算机(computer)等,可是汉语就不这样,不就是用“火”驱动的“箭”吗?会“计算”的“机器”吗?可是英文就不能这样来,不能靠组词,原因是“太长了”。如“火箭”将成为“fire driven arrow”等。这样一来,每涌现一个新事物,就必定对应产生一个新词语。上百万的英语单词就是这样出来的。
中英文的不同,会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变大。中国人的思维进入的是三维空间以及更高维度空间,因为汉字让他想象力、联想力和逻辑能力全面加强,而英语导致西方人只有直线式(线性)思维逻辑,这种思维,对欧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:做事方式直接,简单,绘画喜欢用直线等。
语言文字的不同,在同样的场景里,美国人倾向关注中心物体而忽略背景(一维思维),而中国人关注物体更注重整个场景甚至是全息宇宙(多维思维)。忽略背景,使美国人看问题深刻却片面。而看问题片面的人,容易一根筋,使得做事成本过高,缺乏变通,这就是美国的研发成本高的内在原因(美国人还未必意识到)。
注重场景,使中国看问题全面且懂得变通,有宏大的宇宙视野,从高处俯瞰天下。看问题全面而且懂得变通,格局气魄又宏达,做事自然容易成功、成就。因为,事情看得透彻,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。这就是中国的两弹一星等奇迹能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因素。而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,居然只用了六十多年时间就已经做出了美国几百年积累的规模。很多在西方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,在中国都成了现实,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越性,也是中华文化自信。
我的一个朋友,读书一流。北大的本科,中科院的硕士,牛津的博士和博士后,我们交流时总觉得他思维慢半拍,我跟他开玩笑说,你是不是和我说话时都在背单词啊,反应总是那么慢。
他就一本正经地说,真的是啊。他这一生,快五十岁的人了,每天都在背单词。我说你都过了博士后了,怎么还在背单词呢?他说,英文世界里,没有两万个单词量别想读报,没有三万个字别想把《时代》周刊读顺。大学毕业十年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八万字。想想看,美国人学习了两万单词,他能享受的信息是有限的。中国人学习三四千汉字,就可以享受几乎全部信息,学少而知多,这就是大智慧啊。如果搞科研,中国一般的理工科大学生都足够了,但是在英美国家不行啊,他有很多的专有名词,搞不懂这些,就彻底掉队了。他是学医的,博士学的单词和后来搞研究时学的单词都完全不同,医科里面又分很多科,什么牙科、内科、肛肠科、男科、妇科、精神科、神经科、眼科……不计其数。搞自己这一科的都搞不完,搞不通,其他科就不用说了,其他领域也就更不用说了。真正是隔行如隔山,我曾经问几个不是数学专业的教授,“长方体”用英文怎么讲,又问过几个博士,他们真不知道。像“四环素”“变阻器”“碳酸钙”“七边形”等词语也只有专业人士才会,根本不像汉语这样能够触类旁通。普通英国人,掌握这些词汇都是问题,更不用说用它们自由交流了。而且还容易遗忘历史,为什么呢?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新鲜词语退下了历史的舞台,很多词语就不用了。人们如果不是专业搞历史研究,时间越长,越对自己的历史疏于了解,就会真的遗忘历史。
我听朋友这样一说,我就无比的感叹。难怪西方文化是分科而学,因为每一科都有专用名词,搞自己本科内的单词都搞不完,搞自己本科内的研究都搞不通,就别谈其他科目了。象达芬奇这种博学多才的天才极为少见,西方科学也就培养专家,而由于欠缺其他领域的深厚底蕴,这种专家往往还容易成为“砖家”。
相比之下,中华文化培养的就是大才、大家、大德、大师、大人、大圣。不光中华文化,中华传统教育也是如此。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能批量产生那么多伟大的人物,因为这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。今天我们重新拾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前途是大有可为,大为光明的!
教育首先要合乎人性。孔子是治学的大师,他的教育就是顺乎人性,所谓“因材施教”。但是现代的教育制度,是受到西方单线思维的影响,往往一刀切,不太注重“因材施教”。人是有天赋的,天赋各自不同。中国古代教育就注重这一点,不同天赋的人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拜不同的师父,由于有天赋,在那个领域内,学习能力就极强,既能传承师父的本事,又能在师父的基础上发展出新东西。所以有传承有发展,将越来越博大精深。有过人天赋的人,往往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相对愚钝,但是按现在的教育制度,有的人的天赋就是读书考试,有的人的天赋就是反对读书考试,那么将会有大量天才型人物被高考刷掉。有天赋的人又错过了最佳的按天赋学习某些领域的时间,最后从天才沦为庸人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。而许多具有考试天赋的人,读完大学后,考试天赋对现实又似乎没什么用,结果这些具有考试天赋的“天之骄子”们很多在跨入社会后又成为庸人。这样的事例同样不胜枚举。这都是教育上的大问题,值得我们去深思、去思量,如何去调整,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。教育事业,事关重大,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业。
中国古代,譬如你对木工感兴趣,在这方便表现出很强的天赋,就去拜师学木工,因为有天赋,有兴趣,那么就会追求到极致,想要成为木匠的大师、大匠。要学好木工,你必须得精通几何,必须精通计算,也就是数学,还必须精通书法,必须精通养生,因为古代的红木家具那都符合养生之道的,在后面有机会我会详细给大家介绍。还必须精通哲学,因为家具是一门文化,你如何通过家具来表达这个文化?这本身就是一门哲学。还必须精通美学,因为好的家具必须优美;必须精通国画。所以学了一辈子木工,后来终于成为大匠了,成为大师了,一不小心,顺带还成了思想家、几何学家、数学家、书法家、医家、哲学家、美学家、国画家等等。这不就是集大成吗?所以中国的文化所培养的人,我称为,一门深入,触类旁通,最后集大成!

 
由于主要是给大家阐述学习的根本原理,所以关于学习的方法,我在这里就不多谈。我所讲的,都是为学之道的心法,你们去网上是检索不来的,在别处也是听不到的。
现在很多人都有很多学习的方法,大家自己可以下去了解。总之,中华文化传统是很注重学习的,《礼记》上来就说: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,说明教育决定了国家的命脉。
周文王还在娘胎时就已经开始在学习了,他的母亲太任夫人,在怀着他时:“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傲言”。后来周文王生下来,智慧绝伦,成为中华民族继三皇五帝、三王四代之后的又一位大圣人。所以学习要从胎教开始,始终贯穿一生,活到老,学到老,用到老。学习要能够沉寂孤独,广泛涉猎,既要能够深入其中,又要能够居高临下。深入其中是深刻,居高临下是境界。为学要学出光明,学出气魄,学出担当,学出智慧,学出格局。而不是学成了书虫,学成了书呆。那样读书,就是孟子说的,“还不如无书”。
我曾经在20岁时一个人住在深圳梧桐山的深山里,结蓬而居,每天连个鬼影子都看不到,不要说人了。就是在这种环境下,耐住了孤独和寂寞,每天在里面感悟《易经》的思想,读《二十四史》,这就是学出了光明。当没有老师可以教你的时候,要善于用心去“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”,可以以天地为师,以自然为师,这就是学出了智慧。
我19岁在大学里面讲传统文化时,有记者看我年轻,故意刁难我,他说,你没有文凭,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,凭什么站在高校讲台上讲学?我说凭两个东西,一个是经典,经典给了我智慧;另一个是历史,历史给了我格局。经典是圣人传下来的,是无上智慧。读历史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,第一个,读历史的人会胸怀天下,因为只有历史讲天下兴亡,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;第二个,读历史的人会放眼千秋,因为每个朝代为前朝编史,都是希望能够借鉴前朝的经验和教训,让自己的执政能够千秋万代,所以读历史的人眼光会变得很长,不会鼠目寸光;第三个,读历史的人把别人的经验当自己的经验,把别人的教训当自己的教训,把别人的生活当自己的生活,历史里面那么多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,都是活生生的经验,读历史,可以拔高生命的高度,拓展生命的宽度,延长生命的长度,擢深生命的深度,培养生命的厚度,所以你们看着我只有19岁,中华民族的历史,仅仅从黄帝时代算起,是五千年,我至少有五千岁,所以你不要小瞧我;第四个,我读《二十四史》,读出一个感受来,发现历史用无数的血和泪的事实,只做了一件事情,那就是证明了经典是对的。历史讲因果,讲善恶,讲是非,讲本末,经典里面讲的也全是这些。这就是经史合参。经典里所有的论点,几千年下来的历史,全给他做了注解,做了论据。
我这样说,不要认为我口气大,这就是为学,要学出气魄,如果连这个气魄都没有,那真是可惜了。要记住一句话,有真性情,须有真涵养;有大识见,才有大文章。另外再送给大家一句话,“博学笃志,切问近思”,这本身是儒家的内容。这八个字是收放此心的功夫;“神闲气静,智深勇沉”,这八个字是干大事的本领。
读书要能养浩然之气,也要能养沉潜之气。浩然之气和沉潜之气出不来,那就不是大丈夫,是小家子,是小文人,学成一介书生去了。自古以来,书生误国,说的就是这类人。
教育家陶行知说:“教育是立国之本,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;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,唯独从心里发出来,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。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,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。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,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。”
最后我给大家一个建议,无论你喜不喜欢读书,你都一定要培养起读书的兴趣,读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、成就方式。
我从小就喜欢读书,我读中学时我的藏书就已经很多了,无论我人在哪里,一定有不计其数的书与我作伴。书院,是聚集很多人一起读书的地方;书屋,是我自己独自一人静心读书的地方。四观书院和四知书屋,都是我读书的场所。四知书屋一共三层,无论哪间屋子,里面都全是书。有些人不理解,觉得这么多书,十几万册,你都看过吗?我明确告诉他,虽然都没有看过,但是每当看到这么多书时,就有一种一定要去读的冲动。这是什么?这就是孔子讲的“里仁为美”。给自己造一个读书的氛围,读书的土壤,看到这么多书,不读都不行。生命就是这样积极而向上的。
你们也要给自己种下一颗读书的种子,黄庭坚说“书到今生读已迟”。其实不迟,种下这颗种子,永远你都会读下去了,总有一天,会读成功的。这样就不会堕落了。
最后给大家讲一个王阳明的故事。
王阳明那时候还小,在私塾里面读书。他问老师,“何谓世间第一等事?”这相当于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。老师说:“读书做官。”跟今天的教育导向一模一样。好好读书,考个好的大学,找个好的工作,讨个漂亮的老婆。王阳明说,“不是!”老师反问:“那你认为是什么呢?”王阳明说:“我认为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!”
孔子说,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大家下去慢慢思量吧。

姓 名:
邮箱
留 言: